观影识世

影片简介

《雨中曲》是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的歌舞片,由斯坦利·多南、吉恩·凯利执导,吉恩·凯利、黛比·雷诺斯等主演。该片以好莱坞从默片时代过渡到有声片时代为背景,讲述了好莱坞演员唐与合唱队女孩凯西之间的爱情故事。1952年3月27日,影片在美国上映。1989年,该片被美国国家电影登记部收藏于国会图书馆。2006年,该片被美国电影学院选为“25部最伟大音乐电影”第一名。2007年,美国电影学院评选出“100部最伟大影片”,该片位列第5位。

播放链接

浅析歌舞片《雨中曲》电影美术设计之创意

关键词:《雨中曲》;电影美术;歌舞电影

摘要:“好莱坞百年百部经典电影” 之一《雨中曲》,以美国好莱坞20世纪50年代时期的高水准表演、拍摄和制作,达到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歌舞电影评判的预期——即优秀剧本、音乐、舞蹈和电影美术的结合和统一。在对歌舞电影的艺术性进行评价时,电影美术是常被忽略的部分。《雨中曲》作为传世经典作品,其电影美术设计的匠心独具之处值得为后人细细品味。本文就《雨中曲》的服装设计、镜头拍摄与场景设置三个方面,对该电影的电影美术设计之创意进行了浅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的境遇陷入低迷。在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接连打击下,电影娱乐产业似乎呈现出每况日下的颓势。与此同时,有色电视在美国的风行抢夺了大批原有的电影观众,美国电影业接连受创。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电影业的复兴带来了契机:更为清晰的摄像技术使得影片的画质大大提升,彩色电影的普及推广使人们对电影产生了比以往更为浓厚的兴趣……新技术推动好莱坞,乃至全球的电影业再次蓬勃发展起来,也为电影美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能性。在好莱坞复兴期间,其出品的代表作之一,便有后来享有众口交赞之盛誉的歌舞电影《雨中曲》。作为传世经典作品,《雨中曲》电影美术设计的匠心独具之处值得为后人细细品味。

美国好莱坞米高梅公司于1952年推出歌舞电影《雨中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作为战后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凭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领先优势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人民充满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心,民众追求自由、上进、美好和幸福感。这种时代性的价值观,弥漫在当时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包括艺术在内的美国各个领域发展方向的转变。在电影行业,出现了一系列表现“美国梦”主题的影片,诞生了如奥黛丽·赫本、费雯·丽、玛丽莲·梦露等代表美的符号的女演员。在音乐方面,着重表达个人主观感受,风格明快的布鲁斯成为风尚。大量描写爱情的歌曲的出现体现了此时美国社会追求美和快乐的精神特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催生了电影《雨中曲》,也奠定了整部电影美术设计的基调。

电影《雨中曲》海报
电影《雨中曲》海报

服装设计着意突出人物反差对比

《雨中曲》以好莱坞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型期为背景,讲述了在此期间,许多演员由于台词不过关、声音不好听,或是习惯了有声电影的演绎,在摄像机前不会说话,而面临巨大挑战的故事,并借此讽刺了好莱坞固化的选角模式以及唯利是图、明争暗斗的虚伪面孔。电影的主题通过两位女主角的不同发展与命运来表现。影片中的女主角凯西和女二号琳娜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差距悬殊的身份地位。主角凯西是一位具有甜美嗓音,能歌善舞,却不知名的歌舞演员,而琳娜则是一位拥有美丽面容和丰满身材,但缺乏较好的嗓音条件,且个性狂妄跋扈的默片时代明星。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表意符号,服装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应用。影片前3分钟先后出场的两位女明星,以及于3分24秒首次登场的琳娜,皆以极度奢华和夸张的造型出现。这种反复强调似的扮相将对好莱坞追求浮夸,极尽奢靡的风尚的讽刺意味表露无遗。浮夸的造型体现了人物个性的张扬。整部影片中琳娜无一例外的奢侈浮夸的造型使得她骄傲、自大和狂妄的个性形象更加鲜明。相比之下,影片中的凯西除了以舞蹈演员的身份在群舞的场面中出现以外,始终以清丽、整洁而不失优雅的常服登场,而以裙装为主。由于歌舞片女演员在剧中舞蹈表演的需要,出于对舞蹈表演效果的考虑,她们的服饰以裙装为主。对凯西的服装设计突出体现了她在剧中作为一个清丽脱俗、兢兢业业、热爱生活、向往爱情的小人物的形象。两位女主角之间服饰设计的巨大反差,一方面突出两人身份地位的差距,另一方面则也体现两人性格的迥异。影片在进行服装设计时,本身已带入了所要传达的感情色彩。作为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时期的两位演员,影片中两位女主角的命运是本片的重要线索之一,而原本身份地位差距悬殊的两位女演员,最终却拥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对女主角凯西的形象传递同样体现了该时期美国电影“美国梦”的主流文化。一般而言,学界普遍认为美国梦是指“在美国,只要勤奋工作,拥有勇气与决心,便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含义,因为每位公民都被认为拥有追求幸福的自由、权力以及追求成功的平等机会。影片中的女主角凯西,最初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她的才华和努力,使她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

镜头拍摄力求展现歌舞全貌

镜头拍摄是电影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雨中曲》影片的镜头拍摄大量运用长镜头和综合运动镜头,以力求灵活真实地再现歌舞的原貌和全貌。据统计,全长103分钟的电影《雨中曲》包含的镜头数仅有379个。这意味着影片除少量的对话场景以外,大量使用了长达十几秒、几十秒甚至一分多钟的长镜头来表现歌舞场面。长镜头具有展现歌舞原貌,表现歌舞魅力的独特优势。演员较少地进行再入画和再出画,表演一气呵成。观众通过观看长镜头的片段,可以近乎完整地欣赏到包括歌曲演唱、舞蹈动作、连续场景、位置关系在内的歌舞全貌。在影片的379个镜头中,运动镜头数高达206个,而运动镜头中94%使用摇臂拍摄而成(移镜头占5%,摇镜头仅占1%)。使用摇臂进行运动镜头的拍摄有利于拍摄出规模宏大,全方位、多角度的场面,具有全面再现歌舞场面的作用。这种拍摄方式可以切实地使拍摄更加灵活,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景别来传达歌舞的面貌,真正地为歌舞表演者提供自由舞动的舞台。长镜头和运动镜头的使用对演员表演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摄影师的拍摄技巧以及演员与摄影师之间的紧密配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反映了这部影片演员表演的扎实功底,摄影师拍摄的高水平,也是这部影片享有众口交赞之盛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场景设置体现人景融合理念

在电影美术设计方面,《雨中曲》在歌舞场景中致力于追求人景融合的效果,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歌舞电影的新颖独到之处。本片著名的歌舞片段Singing In The RainMake Them LaughGood Morning等皆可作为例证。通常,演员在歌舞片中表演歌舞时,仅仅把影片中的场景当作“舞台”而进行表演,视场景为增添歌舞艺术效果的辅助工具,而不考虑歌舞本身与环境及环境中事物的互动。以这种方式表现歌舞,更易于将观众的目光聚焦到演员的形体、动作或神态上,突出了演员对歌舞的表达,但显然忽视了歌舞本身对场景的利用。《雨中曲》的歌舞片段多次利用场景中的事物,如路灯、水管、广告画、石板路、钢琴、沙发、木偶、衣架等,将事物与舞蹈动作进行结合。演员与场景中事物的互动成为舞蹈表演内容的一部分,场景成为歌舞表演的主体之一,而演员同时也融入场景,化身为场景的一部分。以这样的方式表现歌舞,演员不再是独立于舞台的个体,场景也不再仅充当歌舞表演的背景墙。此外,《雨中曲》中的歌舞片段拍摄,使用全景景别最多。不仅既可以使观众欣赏演员表演踢踏舞时脚部动作的复杂技巧,同时看清演员面部嬉笑怒骂的复杂神态,以增添舞蹈和影片的喜剧元素,也引导观众将演员与场景进行视觉的融合,焦点透视构图和散点透视构图转换自如。事实上,这种人景融合的设计,其表演和拍摄的困难程度要远高于画框内简单的歌舞表演。它需要结合音乐的旋律、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针对不同的场景进行舞蹈动作的特别设计。与此同时,摄影师需要有较高的拍摄水准,找准每一个场面的最佳拍摄角度和景别,与演员密切配合,对演员的走位进行预判,精准把握镜头的移动速度,以恰当地展现出演员与场景合作所共同传达出的视觉效果。

作为一部歌舞片,《雨中曲》实现了优秀剧本、音乐、舞蹈、美术的结合与统一。仅从电影美术方面来分析,影片的诸多细节无不体现了这部电影匠心独具的设计和用心的打造,也使它区别于其他优秀的歌舞电影而成为一颗独立的新星。演员的出色演绎,拍摄与制作的精良、匠心独具的创意和智慧的头脑,让这部作品成为了不朽的经典,永久地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点此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