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读《西方现代思想史》
要能看见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 并确信那些是自己留下的印记。
一本风行欧美高校的思想史经典,读起来很累,花了很久时间。其中有很多从未接触的概念和大量的人物,但是读完后仍然收获颇丰。 主要记下4点比较有感触的地方吧。
我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作者关于一站源起的解释。对于一站,抛开我们熟识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从思想史的角度思考战争为何发生让人觉得比较新颖。 书中提及民族主义的兴起使人们对实现共同体和整体民族主义有一种普遍追求;政客们用达尔文主义极力宣扬斗争、竞争、武力 推动形成了当时的好战精神;一种实现彻底精神更新的尼采式思想也激起了人们对战争的独特渴望……人们试图通过战争打碎旧格局,重构新世界。 这些躁动的思想无疑让人们情绪高涨,甚至知识分子和青年也亲临战场。这说明思想进入人脑后,会强化人们的意识甚至超越了对环境作出的应激反应,直接在潜意识里根据某种思想、概念去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的启示则是严格控制自己的输入,筛选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因为任何进入大脑的东西会不自觉的左右你的判断, 当在以后的生活中面临相似的情境时也许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模仿。如果一开始输入的时候观点本身有问题或者大脑对于此种情境的解释有误, 那你之后的行动也是有问题的。
书中前半部分给我很大的感受是当时的人们迫切地想要利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去对待社会问题。牛顿革命对当时产生了轰动性的影响,很多学者也希望用 研究自然科学的模式去建构一个良好的社会。如哈林顿通过一种机械模式希望政治思想科学化;霍布斯也采用机械唯物主义 将人类事物纳入自然科学。他们希望通过严格的逻辑来推理政治,但政治是非理性的,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微测量。所以我比较赞同休谟 的观点--政治现象不可能得出数学那样的定理法则。最明显的是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他们希望将牛顿的现象应用人类文明现象。即:特殊的规律可以导致 比较一般的规律,由此循序渐进,最终上升到人类统一的规律,即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相对应的社会原理。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尝试注定空手而归。 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导致一切思想结构发生根本转变--斯宾塞开始追求一种普遍的进化论,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归为同样原理, 将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混在一起,主张让自由竞争淘汰缺陷个体,创造出最优秀的社会和人类。但是每个民族和个体都有其独特性,怎么可以套用同一种进化模式呢?
和人打交道尚且这么难,去研究一个由复杂的人际网络组成的的社会更是难上加难。这还要考虑每个个体的立场、价值观,以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所以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没有哪一个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会比社会这个系统更复杂,因为它们需要排除人为因素,仅将纯粹的客体作为研究对象。 所以对于不同学科研究方法和标准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之间肯定也有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比如统计学在社会调查中的运用。 以及作为现代数学的新分支,博弈论也可以运用到经济学、政治学、军事等领域。
西方现代思想史体现出鲜明的理性色彩。哪怕在中世纪,理性也被视为神学的工具,是一种“被信仰和规范约束的理性”。 他们信仰上帝并非出于迷信和愚昧,而是依据逻辑思考试图解释古希腊哲学理念来源问题。在 17c末转向启蒙时,培尔主张 对各种事物进行重新考察,认为任何盲从权威的信仰都是愚蠢的,极力宣扬批判精神。再到洛克反对用情感代替思考, 反对迷信权威体现出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尽管洛克属于经验主义代表人物,但这种经验主义与莱布尼兹理性主义的对立和张力则在18c 构成这一时期的哲学特征。到18c,此时人们思想变得世俗化,主张基督教也要接受自由讨论的检验。人们不再满足于根据圣经权威来接受道德信条, 而必须证明它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
启蒙运动对于欧洲后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具有绝对性影响。它虽带来了诸如自由、平等、民主的先进理念,但不合理的无节制的理性使其不尊重 热情,压抑个性,无法满足人的心灵需求也导致了后来反派文学、享乐主义伦理学出现。这可能也与后来浪漫主义的兴起有关。 正是高度发展的理性主义才催生了与它相反的浪漫主义
在被理性压抑后,人们内心普遍拥有追求对情感的自由宣泄,浪漫主义刚好满足可这种需求。它开启了个人发展的特权,追求独特和个别。 在神学上强调内心情感作为衡量信仰的标准,在宗教上则使宗教信仰变成热烈有个人意义的东西。
随着理性的过度张扬,西方哲学家也开始对其进行批判反思,到叔本华和尼采则公开表明反对理性主义哲学,才打破了欧洲理性主义一家独大的局面。 (其实早在启蒙运动前休谟就指出理性是且应该是情感的努隶,它不能决定道德选择。)尼采就认为古希腊人的天才在于原始的激情放纵,现在欧洲人过于 理性,所以鼓励张扬个性。后来萨特的存在主义指出理性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注重人的非理性情绪体验,这也解释当时的人们为何 转向存在主义去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理性主义传统让人们的思维严谨有逻辑,助推学术研究和自然科学的探索, 进而产生更多的实用价值。但以理性为主导的生活忽略了人自身的价值和创造性,必然导致一种反理性主义的思潮出现。
我们的社会真的进步了吗? 自工业革命浪潮后,我们的社会在物质生产上实现了快速飞跃。科技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迭代,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我们在效率上当然进步了, 但是我们的文学、艺术、思想也有突飞猛进的变化吗?书中有段话 “我们不如祖先有智慧。现代‘社会科学’天真地相信科技可以解决人类社会问题, 这种 “社会科学’远不如莎士比亚、蒙田、伏尔泰或柯勒律治对人类更有价值” 则体现出了这样一种反思。城镇化的推进、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反而使得现代人更加焦虑、迷茫。我们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但是如何解决心灵的需求?早在一站后就出现了对现代文明的反感,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表明欧洲文明在中世纪达到顶峰后衰落;文学上则出现超现实主义、虚无主义的绝望情绪。现代文明浅薄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 成为批判讽刺的对象。今天现代人对于科技的崇拜犹如古人对于宗教的崇拜,却恰恰得益于科技,人被物化为符号和数字, 被整合到一个机械的体系中,作为人的主体性反而削弱了。
“文明不是由物质性的东西和纯粹的人数构成,它是理智和品位的发展”。 我们以为摆脱了神学,祛除了迷信,但我们是否建立出了一种与宗教无关的道德规范, 使人类自私、好斗的本性不破坏人类文明从而避免陷入贪婪、罪恶和淫乱的泥潭?我们是否放下了偏见,还是仅仅把对宗教的敌视转化为对民族、意识形态、种族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