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能看见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 并确信那些是自己留下的印记。
当我回望过去两年半的生活,我发觉在《川外新传》的日子是我无论如何都不可忽视的一段时光,所以我想有必要为它留一个单独的页面————
趁着大二的尾巴加入了官微,如果说那时的写稿只是让我熟悉了稿件写作的流程,这一学期的工作则让我具身体会到官微的整个运作。从学期初的招新面试、 每周例会到实践周的全体作战,从日常的策划、报道再到突发稿件。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我想这是一个欣喜与疲惫并存的学期。
尽管在新闻业务上我仍然是个蹒跚学步的小孩,但我也不否认,一学期下来自己的编辑能力有所提升。从最开始对字词语句的纠正、到文章结构的调整、标题的替换、信息的补充与删减,至少我更有信心了。
“这是一个欣喜与疲惫并存的学期。”欣喜的点在于,因为官微我和更多人结下了友谊。我们处理工作,也偶尔吐槽,更一同分享着生活、学习的喜怒哀乐。 当然也时常“互黑、嘲讽”,甚至“相看两相厌”,想起我们最开始的彬彬有礼、客客气气,我都会觉得好笑。欣喜的点还在于官微似乎成了我与新传学院的一个中介, 承载了我们的部分记忆。坦白来说,如果不是官微的工作,也许我并不会以这样高度卷入的状态参与到学院的具体事务上,参与到和老师们的沟通交流中。
而持续的高度卷入也难免带来疲惫。一开始,我对动则几小时的例会还有点难适应。有时来不及吃饭或者到晚上11点多才结束会议,几个人总要到山上思思面庄和 小巷子给自己加餐。某段时间,我感到官微的工作占据了我的大部分生活,可是我也很难比较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与缺憾。毕竟,每一篇推文都凝聚着所有参与人员的苦与乐。 后来我一想,和同学、和老师的感情不就是在这反复的“折磨”与陪伴中积累起来的吗?
就我个人而言,这学期也是我对新闻实务关注更多、对文字感知更强的一学期。其实,我区分不了到底是因为在官微频繁参与实务的推力还是专业分流后 “新闻学”所隐含之意对我的暗中牵引。我试着看看同题新闻的不同写法,也更关注非虚构写作中不同人群的生活与命运。尤其是与小茶的对谈好像给了我一种动力——不断提醒着我张开五官,走近他者。这样的动力让我有机会在相亲角的田野中与社会亲密接触。我看到了为子女操碎心的父母、有些胆怯与羞涩的年轻人、 渴望找到老伴的小老头们、一同与历史走过的耄耋老人……在这个婚姻被明码标价的地方,我同样也感受到善意与温情,原来人与人的连接也能如此自然。
更重要的是,这种关注与动力让我重拾对文字的珍视,不论是新闻写作还是自己的私人写作。当我把文字作为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时,当我以一种自由、 率性的状态勾勒内心时,自我与世界的边界本身就在向外表达的同时一点点被延展开来。所以我最后仍要对这段欣喜与疲惫、苦与乐并存的日子道一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