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肩

小时候不知道汉服,只是在模模糊糊中喜欢古代,喜欢古装,还趁父母不在家时剪了床单当斗篷。

小学的时候写穿越小说,上网搜古代服装、发型的样式名称,第一次接触“齐胸襦裙”、“齐腰襦裙”、“曲裾”、“袄”等名称,那是我和汉服的第一次擦肩,而我那时仍将其当作古装。

第二次是在老家,在电视前等报道偶像的新闻时,意外看到了关于一个女生日常穿汉服的报道,我当时仍然不知“汉服”的定义,只觉得在生活中穿“古装”,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

相识

小学的我混迹贴吧,喜欢服装设计。

2015年的暑假,我小学毕业。在一个自制服装的帖子中,楼主有自己制作唐制的坦领襦裙,那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汉服”这个词,并开始主动探索。

我从来没有想过汉族的民族服饰,在我的认知里,那是少数民族特有的——我曾无数次地羡慕他们。因此当我得知汉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时,仿佛天灵盖受了一击,甚至感动地有些想要落泪。

我开始关注汉服贴吧,了解了汉服的兴衰,认识了汉服的形制,加入了网络社团,和志同道合的同袍一起宣传汉服,当时我还是团队里唯一的“美工”,负责视频的封面和海报设计。

那个时候,“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等等,是同袍之间相互勉励以及对外宣传的口号,几乎没有哪位同袍不曾听闻。璇玑也正处于正盛之时,一支《礼仪之邦》红透了整个汉服界。

璇玑是我非常敬仰的前辈。有颜有才,曾一度被国内国外媒体报道,但是她并没有利用自己拥有的粉丝和热度选择“网红”这条道路,反而不断撕下“网红”、“KOL”、“表演者”等标签,一直潜心做着文化推广工作。包括早期让汉服被大众看见的王乐天前辈,也在那次报道后消失在大众视野,作为普通人为传统文化做着自己的贡献。那时候,这样的前辈有很多,也或多或少地对我产生了影响。

独行

那时汉服复兴已过去十几年,有些起色,但在我的生活中,却并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时常觉得自己像这条路上的独行侠,只能在互联网上和同袍相互勉励。

初一的元旦,社恐的我纠结了好几天,终于鼓起勇气向班主任提出我们班级穿汉服跳《礼仪之邦》的申请,班主任很支持,我兴奋地午休都没睡着,连着几天思考服装和编舞,可是我渐渐发现,明明答应表演的同学在排练时各种推三阻四,后来班上的文艺委员告诉我,班主任觉得《礼仪之邦》风险高(要买衣服,万一海选过不了就白花钱),所以换了节目。那是我在这条路上遇到的一个阻碍,也是最难忘的一次“背刺”。

不过在那个学期结束之后的寒假,我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汉服,为了一年四季都能穿,买的是夏天款的对襟襦裙加一件中衣,那个时候又是冬天,我在中衣里塞了两三件毛衣,整个人看上去臃肿了好几圈。在拿到之前,我曾看到许多人鼓励大家穿汉服出行,也有很多人说不好意思、不敢穿汉服出门,因此也早早做了心理准备,从拿到汉服的那一刻起,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穿出门。汉服作为汉族的民族服饰,我从不觉得将它穿出门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固然有人会指指点点,会说这是奇装异服、是和服、是韩服、是唱戏的……我也会感到心酸与难过,但也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我们将汉服穿出去,让它被更多的人看见,被知道。

从一开始我就是日常党,会将汉服穿出门,会混搭穿进学校。那时候,汉服像是我身上一个非常鲜明的标签。学校做过两次实践展板,我一次做的是汉服活动的主题,一次是汉服摄影的主题。老师让我们每周都要写随笔,十次随笔,我有八九次都是传统文化相关,是汉服、是礼仪、是华夏……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设计制作了传统文化的宣传报,上面包括一些生僻汉字、汉服形制介绍、诗词分享等等。一个人在小区里从保安一路找到社区经理,申请将它张贴在社区的宣传栏上。经理同意了,我张贴上去了,没过两天就不见了,我又贴了,又不见了……那时候,我12岁。

当时参加了重庆本地的汉服组织,参加过一些线下活动,但那时候年龄小,父母管束多,每次都不尽兴。父母不反对我喜欢汉服,但也不是特别支持,他们会同意我买一些汉服,会勉强答应让我去参加活动,有时候却也笑话我是唱戏的、是“中毒”,是“被洗脑”……那时还有朋友说,我穿汉服出门,她要离我这个“显眼包”远一点,虽然我知道是玩笑话,却也很难不难过。其实我很不喜欢听到这样的话,就好像自己民族非常宝贵的东西被族人遗忘,甚至还被认为这是一种“错”。

虽然后来渐渐地也有朋友买了汉服,和我一起穿汉服上街,但至今我身边仍然没有朋友或家人能够完全理解我对传统文化的热忱之心。只有参加汉服活动或到博物馆的时候,才能有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

前路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汉服复兴的本质不在于汉服本身,而是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发展。

初中毕业之后,汉服及传统文化发展似乎更加欣欣向荣。无论是线上荧幕,还是线下表演,都越来越多地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汉服”似乎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

高一的时候,因为所属班级限制,不能加入社团,元旦晚会看着汉服社的表演,我在台下看得热泪盈眶,她们谢幕的时候,平时上课发言都畏畏缩缩的我鼓起勇气大喊了声“岂曰无衣!”,却像飘入大海的小沙粒甚至没有激起一丝涟漪。后来我问汉服社的朋友,有没有听见我的声音,她说“听见了,什么意思?”。那时我才发现不对劲。于是我又问了身边的其他朋友,包括平时也穿汉服的,原来大家仍然以为汉服是“古装”,是“汉代的服饰”,几乎没有朋友知道,汉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

那一天我才意识到,看似繁荣的汉服发展,更多的还是浮于表面,汉服复兴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当然,人们知道这个词语,愿意将它穿出去,其他传统文化也渐渐进入大众视野,就已经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