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学课程介绍
课程负责人伏一晨老师,作为学校从重庆日报重庆瞭望编辑部聘请的任课老师,伏老师在新闻评论的实践产出方面具有极高造诣,所以老师的课也可以说是少理论多实操,干货满满。尤记得老师在课上说过的“文字像喉咙的一根刺,不吐不快。”有了表达的欲望,就应该让文字像泉水一样从笔尖自然流淌;也难忘第一次见面,老师准备的电子资源《新闻编辑室》中说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是直视问题”;也记得老师常说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应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不仅仅是如何写评论、看评论本身,通过这节课,我还收获了诸如“浙江宣传”这类的宝藏公共号,以及众多沉默在时间流中的优质电子资源,比如电影《死亡诗社》,比如动漫《编舟记》,再比如纪录片《点燃理想的日子》。
紧张刺激的同学作品展示
👈左图是我分享个人评论习作《群嘲拼好饭时,出现的那些“受害者”》时的现场抓拍。新闻评论课轻理论重实践,通过一周一评论赏析、一周一评论实操的方式,同学们新闻评论撰写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同学评论习作分享课上,我不仅听到了不同观点的辩证思考,也了解到了不同同学的个人经历,更为重要的是,我知道了一篇好的评论应该是留有一定辩驳空间,而非一棍子“打死“,也学会了看一篇评论,不仅仅是关注评论表层的观点,也应该去看作者为写出这篇作品,舍弃、丢掉了什么。
下面po出我三个评论习作的节选:
- 1.《保持“热”新闻下的“冷”思考》最后我想说,无论是猫一杯的寒假作业事件,还是现在的姜萍事件,故事的脚本很新,人设的包装很全,成名的成本很低,但酝酿的飓风却来势汹汹,保持“热”新闻下的“冷”思考,切记不要听风就是雨;
- 2.《群嘲拼好饭时,出现的那些“受害者”》从国潮外卖到拼好饭,关于舌尖上的争戈只增不减。“拼好饭吃多了吧”、“吃两顿拼好饭就老实了”,拼好饭因为其超低廉的价格、不稳定的品质以及时常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常被网友们嘲讽,被戏称外卖界的“拼多多”;
- 2.《时代的烙印:“杀马特”》曾经的叛逆与张扬,都化为了平静与成熟,一种文化在悄无声息地淡出大众视野。但有一群人仍在为融入主流社会、寻找新的身份认同不懈努力着,他们的名字叫“杀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