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回忆与孤独为伴的赎罪之旅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几年前出版的畅销书,而我今年才迟迟地发现了它并读完了它。感慨颇多,是本好书,值得一读。读的是电子版,但看完后当时就觉得应该买本实体版收藏,便立刻去亚马逊下了单。

哈罗德,六十岁的一位平凡老人,退休后某日在家收到一封来自二十年未见的同事兼好友奎妮的来信,信中提到,她换了癌症,时日不多,故写信告别。哈罗德非常悲痛和震惊,以至于只能写下寥寥数语,便作为回信离开家门打算将其寄出,而在路上,在诸多回忆袭来与加油站一个女孩不经意的鼓舞下,哈罗德作出了一个决定——徒步去见自己的好友。因为他相信,只要他一天还在走,她一天就能活着,她要活着等待哈罗德的到来。从最西南端到最东北端,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一个信念,一双帆船鞋。

这是本书的内容简介,正如在书腰上所宣传的那样,“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虽然这次我在选择看这本书之前并未注意到书腰的这些内容,不过比起之前买的《摆渡人》书腰上宣传的那句“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颤的人性救赎之作。一个史诗般动人的温情故事”要来的实在并且靠谱得多,因为和其他读者一样,我的的确确在这本书里感受到了书腰上所说这些东西。不过,除此之外,从我个人感受出发,我还看到了孤独。读后重识自我深受感动这类的读后感太多了,我就不在这里重点谈从哈罗德身上学习到的东西了,而想写点单纯的“感慨”,关于家庭关系,关于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以及看了书中人物回忆后我自己脑海里蹦出的回忆。

有人说这本书像本旅行日记,不过在我自己的词典定义里,“旅行”应该是一个充满着面对新事物而感到欢喜与迷茫,以及世界观不断再塑造的过程,所以若是把“旅行日记”这几个字同这本书放在一起,不免显得太轻了点,因为哈罗德的回忆太过沉重了。读者了解哈罗德的人生,全是依托于他一路上时不时想起的回忆,而这些回忆中的大部分是讲哈罗德之前的人生是有多么“失败”。特别是在看到他和他儿子戴维那僵硬不自然的相处方式时,沉重得几乎让我喘不过气来。回忆主要是关于他的妻子莫琳的,关于他的儿子戴维的,关于他的友人奎妮的,还有关于他自己父母亲的。我很喜欢这种将现实和回忆不停交织的手法,感觉自己是在跟着哈罗德记忆回到了过去,跑进了一本不叫《一个人的朝圣》而叫其他书名的另外的书里,做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梦,虽然这场梦多数是伴随泪水醒来的。

这场徒步旅途,更像是哈罗德在为自己的过去“赎罪”,用”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的形式。二十年前发生在哈罗德家庭的悲剧,要追溯源头,应该是来自哈罗德自己父母亲的影响。母亲离家后再也没回来,父亲酗酒源源不断地带不同的“阿姨”回来,哈罗德在少年时代没有享受到家庭应该给予他的温暖,他自己的父亲就是个不合格的父亲,所以,当他为人父时,并不知道一个称职的父亲应该是什么模样。因此对于儿子戴维,哈罗德就是个失格的父亲。戴维年幼时溺水,哈罗德没有第一时间冲过去救他,反而是蹲下身来系散掉的鞋带,以此为借口来逃避自己的无能与恐惧。戴维考上剑桥大学,哈罗德走进他的房间,却没能说出一句“儿子你真棒”。戴维因抑郁症自杀后,哈罗德甚至没有在殡仪馆跟他做最后一面的道别,因为他无法设想一个父亲会对死去的儿子说些什么。过去的人生里,哈罗德活得很懦弱。送走儿子那一晚,他酗酒闯入上司的办公室,打碎了上司重要的物品,而奎妮替哈罗德背了这个黑锅,当场被解雇,从此离开了哈罗德的视线。而接下来的二十年,他便一直活在自责、内疚之中,对奎妮的,对妻子的,对儿子的。所以,他才会受加油站女孩的一句话“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当他踏上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徒步之行的第一步时,藏在内心深处那个活了几十年的懦弱无能的哈罗德便开始一点点消失了。一路上,有人嘲笑怀疑有人鼓励支持他,我想那些愿意选择相信哈罗德的人,大概正是因为徒步之行听上去是如此疯狂、如此理想化,才吸引了这些对平凡日常已经厌倦疲惫却缺乏勇气无法迈出步伐的人。而哈罗德他敢,这便是他最为伟大之处。

哈罗德的旅伴除了回忆,还有孤独。当哈罗德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他的身边开始出现越来越多想要加入队伍的”朝圣者“,开始是一个年龄跟戴维差不多的男孩,然后是一条狗,再后来是带着利益目光的里奇,婚姻不幸的凯特等各路人士,闹嚷嚷的一大路人马,强行闯入了本来是饮泉水枕杂草哈罗德的徒步之旅。一开始哈罗德还是比较欢迎他们的,带了几分感激之情,即使他们的到来将整个行程速度大大降低。而越和他们相处,哈罗德的心却越来越空,与其同这群人围在火篝旁,不如在夜空下闲逛,听脚边蟋蟀的对唱,望头上闪亮的星空来得更为自由,才不觉得孤独。我在看到这个章节时,心里也是非常焦躁不安,让这群人跟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若是哈罗德,早就抛下他们自走自的了,而哈罗德,他不想辜负他们寄予的期待,于是一直默默忍耐,这是哈罗德性格里根深蒂固的一点。最后,这群人一个接着一个,主动跟哈罗德说再见,留下的还是只有哈罗德一个人,因为他们是为了“满足自我”而来,把哈罗德置于一个至高位置,玩够了闹够了,发现他其实并不跟自己心中所想的一样,于是头也不回地离开,去完成他们自以为神圣的目标。他们连哈罗德“朝圣”故事里奎妮到底是谁都不知道。人数再多,氛围再热闹,还是孤独,因为他们都是没有触碰过你内心的“陌生人”。

在同奎妮的遗体告别时,哈罗德的妻子莫琳突然想起“那些年前躺在棺材里戴维,想起自己抱起他空空的头,一遍又一遍亲吻他,不能相信自己的不舍不够将他带回来”。我在看这段描写时,也突然想起了在爷爷的葬礼上,奶奶趴在棺材右侧,悲痛地不停哭着吼着什么,周围的亲戚害怕她情绪失控做出什么事,将她双臂拉住,想要将她从棺材旁拉开。爷爷去世那晚,是在我高二开学的前一天,晚上将近11点钟,外面下着滂沱大雨,父亲接到一个电话后,没说什么,打把伞就出去了。我看到这幕后,也意识到了发生了什么。母亲什么也没说,将我赶回了卧室。

我没有见到爷爷最后一眼。第二天报完到跟老师请了假,就飞快地赶去了葬礼。已经入馆了。一走进去,映入眼帘的便是之前所说的那一幕。在得知爷爷去世的消息后,我的心情很平静,平静得仿佛我还身处梦中,没有悲伤。我觉得很奇怪,很不真实,那个给我比划中国地图、讲诉自己打仗时的故事、给我买方便面的爷爷,已经不在了,他的存在突然就从我的人生中消失了。他变成了一个活在我回忆里的人。而与他相关的我的回忆,却变得虚无缥缈、极其梦幻起来。我甚至开始怀疑这些回忆的真实性。我没有流泪,直到看见了悲伤痛哭的奶奶。或许是她的情绪传染到了我,也或许我是在为失去了爷爷的奶奶而感到悲伤。

而在看到书中这段描写时,我才在恍惚间意识到,与爷爷相关的那些回忆,都是真的;爷爷已经去世了,这也是真的;我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人。想着想着,突然放声大哭起来,当时寝室里没人,我蜷缩在被子里,尽情任眼泪纵横。

我还想起了自己迄今为止最感到孤独的回忆。大概是在小学三年级左右,那段时间我父母特别沉迷打牌麻将这类,周末一有空就跟着他们那些同事啊朋友等去江滨路的茶馆里打牌,一打就通宵。而我有时会跟着被带出来,下午跟别的小孩玩或者看书,晚上就一直等在他们身旁时不时催几句回家,往往是没有效果的。有次,我实在无聊得慌,便溜出茶馆(反正他们也没注意到)跑到了江滨路的马路上。凌晨两三点了,马路上已经没有一辆车经过了。我看反正也没有危险,便一时兴起走到正中央,蹲在那里,此刻的世界,仿佛车辆、人都静止了,只留下我一个,感受着夜风吹来的气息,听着从右手边大桥下传来哗啦啦的水流声。然而心是空的。现在回想起来,大概那空洞的感觉,便是孤独吧。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以前在看东野圭吾的《过去的我死去的家》时也感叹过这句话。我不喜欢旅游,我父亲也不喜欢旅游,以前一到周末是去打牌搓麻将,后来被奶奶狠狠地骂了一顿后也就消停些了。现在是窝在家里看电视,看他钟爱的金庸武侠剧,《倚天屠龙记》看好几遍都不腻。印象里,他带我出游的记忆几乎少得可怜。有时假期我宅在家里一步也不愿迈出门,门外就会传来父亲冲我的大喊:“你看看你,都宅在家要发臭了!干嘛不出去走走?!”我其实很想回句“怎么不先看看你自己?”,但想到话出口后可能会招来一场更烦人的对话,便闭上眼当耳旁风了。现在跟父亲的关系,怎么说,我有点摸不透他的想法。有时候觉得专门开车接送我上学不容易,下雨天下车时便说句“注意安全哈”,平时则道句“拜拜”,但他的回应都是像故意放低了声音的一句“嗯"。前几周我在电话里跟父母说”我拿到了公费留学的名额,大三走“,母亲是恭喜,父亲没多说什么。后来母亲跟我说,你爸还很怀疑地跟我说”是不是真的哟,没在骗我吧“。我听了之后,竟有一股无名的火往上冒。他居然那么不相信我,那么不信任自己女儿的能力。但是后来我也理解了,因为我发现自己其实也在不信任他的能力。拿到他的在职证明,我才知道,父亲竟然已经升到了市场主管,而我对他工作岗位的印象还停留在普通小职员上。我们对彼此都竟是这么的不了解。我是该反省一下了。

阅读过程中,我的心跟随着哈罗德的旅途,飞到了遥远的英格兰。和哈罗德的步伐一起,从最西南端走到了最东北端,我想象着哈罗德眼中看到的那些植物的形状,那片天空的颜色,那些人的模样。虽然一路上经过的那些地名,读之前我一个都不认识,读之后也一个都没记住。 当他到达目的地,奎妮所在的疗养院门前时,他先是犹豫了。后来,他才鼓起勇气,按下了门铃,他突然很想喝水,双腿颤抖。开门的修女,给了哈罗德一个拥抱,他害怕自己会哭出来。面对即将到来的终点,哈罗德在恐惧,我也在恐惧。书外人的我,捧着电子书死死盯着每页内容,紧张地扫过一行行文字,仔细搜寻着却害怕着里面会出现某些脑海中对结局早已预想过的相关字眼。确认该页内容一切安全后,还会不放心地犹豫一下,才肯点进下一页。我不想再看到哈罗德失望,不想看到这个人再受打击了。所幸,这是本温暖人心的小说,此时奎妮她还活着。她终于见到了她等了二十年的哈罗德。奎妮她说不了话,视线也很模糊,记忆在渐渐消失。但她在恍惚 中,能够意识到,刚才有人来过,是她喜欢的人。奎妮的旅途可以结束了,什么也不用怕,她可以走了。

作者后来还写了奎妮视角的《一个人的朝圣2》,目前还在阅读中。


作者:Enki